两会建言|全国人大代表石聚彬:培育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4-10-01 03:12:30 来源:红色文化
行业发展迅猛,但也遇到国内市场高质量需求,国际市场创新化供给竞争给该行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石聚彬提出《关于推动食品制造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可持续健康食品产业体系的建议》。
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22年我国饮食业规模以上企业36000多家,渠道商100多万家,零售终端超500多万家,相关从业者3000万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断随之变化,下游需求的多样化、健康化,不断推动食品消费市场扩大,上游供给的创新化、精细化,逐步的提升食品生产效率和质量。
就此,石聚彬认为,我国食品领域在销售需求、销售渠道、食品创新方面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在食品销售需求方面,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慢慢的变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饮食,健康食品市场迅速崛起,包括健康锁鲜食品、无添加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在食品销售经营渠道方面,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外卖平台、社会化媒体等的兴起,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式和消费习惯,为饮食业带来了许多新的商机;在食品创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现代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
记者注意到,2024年1月2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胡润行业百强榜”显示,2023年上榜门槛为90亿元,比2022年下降10亿元;前50名门槛为240亿元,比2022年下降10亿元;前10名门槛为1900亿元,比2022年下降400亿元。上榜企业总价值为8万亿元,比2022年下降12%。非上市企业22家,比2022年少5家。
其中,上榜的百强食品企业涵盖食品综合、酒类、软饮料、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烘培、粮油、保健食品和农牧行业。白酒企业仍然最多,有25家,比2022年少1家;食品综合13家;调味品、农牧各12家,软饮料11家;农牧类增加最多,比2022年多3家。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首次有黄酒企业上榜,古越龙山得益于其2022年营收和利润的稳步增长。
“过去一年,饮食业最大的风口还是预制菜。此次上榜企业中,紫燕食品、广州酒家、三全食品、绝味食品等,相当大的业务是预制菜。”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此前向记者表示,新上榜企业中有4家农牧企业,榜单中也是农牧类企业增加最多,农牧企业在市场波动中整体表现尚可,但包括农牧在内大多数品类的总价值均下跌,唯有“保健食品”和“保健酒”上涨。总体来说,饮品类企业表现得比其他食品企业要好,还在于饮品通常保质期更长,在市场需求波动时能够更好地调节库存和生产计划,另外,饮品的品牌效应也更强。
就此,石聚彬认为,当前,在食品制造业企业从食品制造到食品智造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符合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从而构建出食品工业产业设计健康功能产品、打造健康生产工厂、做好健康食品供应链,形成高品质、高价值、优服务的现代化可持续健康食品产业体系,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就此,石聚彬代表建议,推动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可持续健康食品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强调创新、科技、人才和可持续性的生产力形态,具有引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恳请相关部门给予帮助与支持:
首先是支持食品工业公司功能性健康产品的开发。支持食品制造业企业发展养生健康食品,为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提供科研技术辅导支持,将低糖、低油、低盐、少添加,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实现绿色生产,锁住营养,留下健康,作为健康食品的入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可持续的健康食品。
其次是加大对食品工业企业工业设计能力研究支持,加快从食品制造转向食品智造。食品工业设计是价值链的起点,创新链的源头。一个包装能救活一个企业,同样拥有强大的工业设计能力能创新一个品类,开辟一个赛道,引领一个行业,建议建立起食品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专业机构合作桥梁,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用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智造”食品。
再次是以区域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区域大供应链中心。区域食品工业企业大供应链中心的建立为区域内食品工业企业提供优质基础人工、高质原料资源、标准仓储物流、先进机械设备等资源。不仅能提高区域食品工业企业供应链质量、源头品质水平,也能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龙头企业成熟的供应链环境,严格的运营标准,也能降低区域内食品工业企业食品安全风险。
最后是平衡食品工业企业“两头”人才的培养比重。新质生产力强调“两头儿”人力平衡,一头是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头是高技能职业技术基层操作人员,重点在生产一线的熟练操作工人。只有全面平衡食品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才能确保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推广得以实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